朋友,既然来了,加入我们的大家庭呗~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
×
新华社西安8月4日电(记者陈晨、郭洁宇)举目四望盛夏时节的南泥湾,满目葱茏,湿地公园碧波荡漾,千亩稻谷随风起舞。侧耳凝听,游客的欢声笑语不停。" ^1 V; m% |& U+ E2 T, t
& A N* W/ n/ \) B+ d
游客在南泥湾国家湿地公园内嬉戏(7月29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 樊雨晴 摄) k) ?( S3 b+ p6 z3 ~5 \! |2 D
延安南泥湾,一个在全民族抗战史上写下紧张一笔的地方。1941年春,面临日寇与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寻衅和经济封锁,八路军第三五九旅的兵士们开赴荒无火食的南泥湾,屯田垦荒、发展生产,硬是把昔日的“烂泥滩”酿成了“陕北的好江南”。( R* w5 D1 p2 Z$ Q, c
80多年已往,一把锈迹斑斑的老镢头,悄悄陈列于南泥湾大生产怀念馆的展柜中,无声诉说着那段费力卓绝的往事。. O ?" p% e6 p1 p+ I6 k3 |2 w
没有房,本身动手挖窑洞、搭草棚;没有菜,找野菜充饥;没有工具,当场取材自制锄铲……“兵士们一把镢头一支枪,吹响了生产自救的军号。”解说员赵雪说。
- C& M) D$ z' L, I! W' l到1944年底,南泥湾莳植面积已达26万多亩,劳绩粮食37000石,并于当年向陕甘宁边区当局缴纳公粮10000石。胸怀信心、手握镢头,兵士们劈开波折与蛮荒,也在地皮里刨出了一种精力。
- r6 {3 Z4 V8 [& y/ Y4 Y$ [4 l4 s7 r6 h! w
这是南泥湾大生产怀念馆内的雕塑作品(7月29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 樊雨晴 摄# T- H6 r1 S4 m' _8 l
韶光流转,精力永续。汗青的潮头滚滚向前,“独立更生、费力奋斗”也早已融入老区人民的血液,化为发展进步的动力。
. @8 W7 T! g- `南泥湾镇马坊村里的酱菜厂刚刚拿下一笔大单,新建的米酒厂投产在即。面临一家前来洽商互助的电商团队,村支书李新犹豫满志:“有了电商助力,我们村自产的榨菜、香菇酱、小杂粮能贩卖得更远,将来肯定会更好。”/ M$ w% W& ]" T0 W, j/ T
再回顾,贫苦的日子已成往事。依赖脱贫攻坚和墟落振兴的好政策,马坊村完成富丽转身:门路平展整齐,村容焕然一新,72座办法大棚拔地而起,产出的有机蔬菜直供延安市区,销路不愁。客岁,全村人均收入到达2.3万元,村团体经济有望在本年突破100万元。3 |9 @& W6 n5 j! }6 A0 o; l
变革有多大?老乡最有发言权。哼唱着《南泥湾》的曲调,马坊村村民高成庆在自家的民宿里扫除卫生。两年前,村里同一规划,帮扶单元提供支持,他把家中5孔窑洞改造成民宿。/ C1 [3 ^+ z, u' s0 Y4 H9 V T
跑了半辈子运输,现在足不出户就能挣钱,高成庆满脸自大:“每年收入五六万元,到了节沐日,不提前预定还住不上。”
& b( F9 N l% n, t' H. C3 ^; L* |马坊村的今昔之别,是老区沧桑巨变的生动注脚。再访南泥湾,“陕北的好江南”已是日新月异——- [9 t7 f1 J) {5 [# M3 n- i3 Y
与北大荒团体互助建立千亩优质水稻生产基地,稻谷飘香的盛景再现;建成陕北地域首个国家级湿地公园以及陕西省级当代农业树模园、科技树模镇和墟落振兴树模镇……2024年,南泥湾景区获评国家4A级景区,标注着发展的新里程。
2 ]- k4 Z- S" r0 ]一步一个脚迹的奋进中,透露着南泥湾独特的气质。
$ l6 K1 p, p% C5 U. B3 a“我们是从小听着三五九旅的故事长大的,唯有奋斗不止,才对得起先烈们的捐躯奉献。”延安市南泥湾开辟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蔺广伟说,比年来,南泥湾连续推进农文旅融合,发展赤色旅游,2024年欢迎游客140多万人次,“抗战时期的精力高地,至今依然像磁石一样平常,吸引着人们前来罗致奋进的气力。”+ Y' T/ ]3 K( m0 F/ l
9 t# m/ m4 \; V& q+ S
小门生研学团在南泥湾千亩稻田景观前驻足观赏(7月29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 樊雨晴 摄0 g! j: O1 R! w% I3 g2 D8 _4 e, L8 \
“现在的南泥湾,与往年不一样平常。再不是旧容貌,是陕北的好江南……”走出南泥湾大生产怀念馆,一支来自西安的研学团的孩子们,齐声唱起《南泥湾》,歌声宛转悠扬,飘向远方…… |